新聞動態
1.布里斯托爾海濱可持續的公共空間景觀設計
歐洲綠都——布里斯托爾海濱可持續的公共景觀空間,其亮點包括:一個充滿活力的空間、路線和公共廣場: 創建一系列的空間和路線可以為浮動港提供更廣泛的公共領域,包括新的公共廣場、林蔭大道、harbourside新港口進口。濱水區的視野和通道極其開放,尤其是教堂和先前難以接近的港口,讓海濱回歸城市。
布里斯托爾是一個位于城市邊緣浮動港的價值1.2億英鎊的多功能區域,對布里斯托爾的歷史濱水區的核心進行重建。可持續景觀設計在總體方案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布里斯托爾公共區域景觀設計的最后階段由英國景觀建筑師Grant聯合公司完成。布里斯托爾已經獲得了好幾個獎項,包括星期日泰晤士報英國家庭獎,表彰其綜合用途開發(2012)和建筑黃金標準(2008)。再建項目完成之際,布里斯托爾慶祝自己在2015年成為歐洲綠色之都——授予優秀的致力于可持續發展、創造力、文化和創新的城市。
與總體架構師Cullinan工作室密切合作,Grant聯合公司將廢棄的6.6公頃前碼頭污染場地和煤氣廠改造成充滿活力的新街景、海濱散步區、公共開放空間和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
Grant聯合公司的公共領域景觀設計是基于強大的可持續敘述性,接近海濱位置。其亮點包括:一個充滿活力的空間、路線和公共廣場: 創建一系列的空間和路線可以為浮動港提供更廣泛的公共領域,包括新的公共廣場、林蔭大道、harbourside新港口進口。濱水區的視野和通道極其開放,尤其是大教堂和先前難以接近的港口,加強了此地的視覺聯系,讓海濱回歸城市。
可持續城市排水: 可持續城市排水將雨水從建筑屋頂導流至港口,通過一系列管道、渠道和小溪,還可以灌溉種植。浮動的海港邊緣蘆葦在水進入港口之前過濾雨水和地表水。蘆葦也創造了寶貴的棲息地,并提供一個有吸引力的水邊設置。其他棲息地包括面對中央廣場的綠墻。
2.金華燕尾洲公園
金華燕尾洲公園位于浙江省金華市金華江、義烏江與武義江三江交匯處。其靈動的流線設計語言,將場地上的原有流線型建筑、季節性的水流和川流不息的人流有機地編織在一起,解決了瞬時人流和日常休閑空間的使用矛盾,創造了富有彈性的體驗空間和社會交往空間,實現了景觀的社會彈性。
金華板凳龍的人行景觀橋將“龍舞”兩江一洲,成為三江六岸最大的城市景觀亮點奉獻這一獨特創意的是北大城市與區域規劃教授、著名景觀設計大師俞孔堅。
燕尾洲地塊位于東市街以西,總占地面積約75公頃。燕尾洲是金華城市中心的“一灘一洲”之一,圍繞中國婺劇院建設的燕尾洲公園,是啟動多湖區塊的先導核心工程,重要性不言而喻。
俞孔堅倡導人與自然相和諧,尤其注重功能設施的景觀性。由他創意的人行景觀橋連接江北江南及燕尾洲,時分時合、時而盤亙于兩江之上,時而回旋在濕地林中,兼具通行、觀景和美化城市景觀等多種功能,一橋架“活”了整個燕尾洲。再比如建立燕尾洲頭濕地保育區,引入梯田式防汛堤等,都讓人耳目一新。
▲燕尾洲濕地景觀效果圖
▲景觀橋的設計創意取材于“板凳龍”
翻開金華城區地圖,多湖片區及其西北角的燕尾洲,就像燕尾嵌入三江匯流核心地帶,與江北、江南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景觀橋效果圖
從“六水之腰”的蘭溪,到“江南鄒魯”的金華,自古有發達的航運水系支撐,八婺大地的繁榮興盛都與水脈息息相關。燕尾洲地處三江交匯之處,既是八婺經濟交流的親歷者,也是八婺文化的見證者。
“不出城廊而有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致。”江北江南城市發展早已天翻地覆,不經意間,燕尾洲已成為金華最富有詩意的都市“留白”。
有人說,從空中俯瞰,燕尾洲和五百灘就像是鑲嵌在金華三江六岸一個大大的驚嘆號!
▲梯田防汛堤效果圖
設計方案盡可能保留原有的植被和環境,采取一系列生態修復措施,完善和豐富場地中的食物鏈,從而促進濕地內生物多樣性的提高,使其形成健康的、能夠自我維持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在城市核心留出一塊控制游人進入的濕地保護區,是需要極大智慧和魄力的。設計團隊列舉了國內類似自然條件濕地過度開發反成敗筆的案例。
白鷺翩翩起舞,是在燕尾洲濕地經常可見的和諧一幕。與自然生態相和諧的鳥類棲息地,是俞孔堅為燕尾洲洲頭濕地設計的理想愿景。
俞孔堅曾說,中國景觀設計師的祖師爺是大禹,可見成功的景觀設計往往在處理洪水等生態安全問題上具有獨特的智慧。根據設計構思,采用梯田層層退臺的形式,把燕尾洲原有的硬質駁岸改造為具有不同安全級別的可淹沒的防汛堤,并在臺地上種植多年生、耐沖刷的鄉土植被,使都市人能在喧囂的生活中獲得回歸田園的獨特體驗。
都市人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逐漸忘卻了田園之美, 而在生硬的水泥防洪堤的傳統觀念支配,堤壩難以成為城市公園景觀的一部分。這一設計理念正是希望破除這種落后的意識,喚回人們內心的田園情懷。
3.法國馬恩河畔萊佩爾勒Perreux河岸景觀設計
馬恩河畔萊佩爾勒市重新思考了與河流的聯系,把它看成是一個主要的環境、社會、城市和政治問題。該項目的目標在于讓人們重新記起河岸,讓其他種類的動植物回歸馬恩河岸,煥發河岸的活力,弱化水與城市的界限。
混凝土防護轉變成植物防御,抵御洪水泛濫,擴大環境功能。河岸一旦被改造成景觀人們就會被水景吸引,開始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與城市的聯系。
4.漢諾威康斯伯格生態社區
Kronsberg城區位于漢諾威市東南,2000年德國世界博覽會在漢諾威召開,Kronsberg城區規劃項目作為世博會生態設計展覽部分開始啟動。該項目由漢諾威世博會組委會、德國環境基金會和歐盟共同參與。規劃總面積150公頃。
Kronsberg城區從規劃到施工,始終將可持續發展與生態化設計列在第一位。在能源,水處理,垃圾以及土地規劃各個方面和專業部門共同合作。城區貫徹了節約能源,“近自然”的雨水規劃,注重環境保護等理念,在雨水規劃、新能源利用、生態建筑、土壤利用、生態恢復等方面作了全面、科學的規劃設計。
雨水規劃
由于當地地下水位較高,kronsberg城區是漢諾威重要的地下水儲存地,這也是漢諾威政府一直遲遲沒有在kronsberg城區進行建設的原因之一。該項目提出了“近自然的水管理”概念和方法,目標是通過一些接近自然的排水方式盡可能的將雨水就地滯留并下滲,最大可能的減少流失量,讓城區的雨水流失量和地下水保持在未開發前的狀態。
整個雨水規劃中的幾個大型雨水滯留區都很好的結合地形設計,由于地勢東高西低,在場地的西邊緣最低洼處,規劃了一個可作為公園綠地使用的大型滯水區域,下暴雨時可滯留大量雨水從而起到防洪作用,平時是可進入的休閑綠地。雨水順應東高西低的地勢沿地表可形成溪流景觀。
▲大型滯水區域
▲坡地雨水綠道
城區雨水利用系統由“雨水滲濾溝”、“坡地雨水綠道”、“雨水滯留區域”“蓄水湖”和“輸水溝”五個部分組成。在這個系統中,雨水流入沿路設置雨水滲濾溝,滯留在溝中并慢慢透過溝底的濾水層凈化后下滲,當遇到暴雨的時溢出的雨水再通過管道運到較大的雨水滯留區域中,保持在那里慢慢滲透和蒸發。
▲坡地雨水綠道溢水閘
▲停車場和屋頂雨水匯入雨水滲濾溝
▲屋頂雨水匯入綠地
▲廣場雨水匯入綠地,減弱水流的沖刷
在私人戶外空間內,業主可以根據法律和合同要求,在技術條件允許情況下做任何形式和尺寸的雨水滲透和滯留設計。
在系統的生態設計中,雖然進行了大面積的施工,康斯伯格地區的自然水位仍得到保持,整個區域的降水幾乎完全不流失,極其接近1994年未開發時自然狀態下的情況:14mm/a。和普通居民區雨水165mm/a的流失量相比,康斯伯格城區的流失量僅為19mm/a。
▲雨水滯流區域
5.天津橋園公園
橋園位于天津市河東區,河東區是天津的中心城區之一,也是天津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占地40平方公里,人口63萬。公園場地南臨盤山道,東以天山路為界,西北朝向衛國道立交橋呈扇形展開,占地22公頃。東南兩側為城市干道,是公園與城市的活躍交界面,周邊社區人口近30萬。原為打靶場,北側尚有一土堤;場地低洼,有魚塘若干;地面建筑物已被拆除,殘留楊、柳樹若干。
設計的總體目標是為整座城市和周邊市民創造一個有多種自然服務機能的公園綠地,包括:雨水收集利用、凈化;在自然過程中改善鹽堿土質;重塑鄉土植被風貌,實現低成本管理;發揮鄉土植物、自然系統、雨洪系統、土壤改良及景觀可持續性的科普教育功能;為游人提供美的享受。
多樣化的生態群落創造并開啟了植物適應性與群落進化的自然過程。混合植物種類的種子最初用來培育出新的植被,其他鄉土植物則宜地栽種。隨著季節更替,每一塊植物種植區將大大小小、有水無水、pH值不一的坑洞串聯在了一起。
由于雨季和地下水位淺的原因,這些坑洞或成為了水塘,或成為了濕地,或成為了季節性水池,或保持原狀成為一些無水的坑穴。經過雨水的沖刷過濾,那些無水坑穴內的土壤由此得到改善,在匯集雨水徑流的深坑中營養逐步沉積。
自然凌亂的野趣
橋園公園僅用兩年就實現了其設計目標。水池內蓄存的雨水為多種多樣的水敏感植物群落提供了演替條件。植被的季節性變化與野趣的本土景觀美感結合在了一起,每天吸引著數以千計的游客前來觀賞。公園開放的第一個月(2008年10~11月)內,約有20萬人入園游覽。這座僅在一年內就將原有景觀進行更新的公園成為了既廣受社會大眾歡迎,又無需大量管理成本的成功范例。
這一在生態系統服務中扮演著生態基礎設施角色的公園以持續進化過程的視角向人們展示了一種新的景觀美學——沒有規整的形式,沒有刻意的種植,洋溢著自然凌亂的野趣,使植物在景觀中能夠充分體現其自身特有的美麗。這個以生態功能為主導的“適應的調色板”已成為了天津人心目中一塊珍貴的非凡之地。
6.其他國外優秀案例
▲美國波特蘭雨水花園
波特蘭位于美國的西北部,受季風氣候影響,是一個多雨城市,解決過多的雨水問題就成了波特蘭市的首要問題。由邁耶·瑞德景觀建筑事務所設計的波特蘭會議中心的“雨水園”,成功的解決了雨水排放和初步凈化處理問題。設計師利用當地水池、植物根系、沙石以及土壤特性,將渾濁的雨水進行凈化、沉淀,經過過濾干凈清潔的水透過土壤被下滲到土地下,解決了雨水排放和過濾問題,同時還創造了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