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粘皮、麻面的成因及處理
閱讀:10540 更新時間:2019-09-09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預應力混凝土管樁(以下簡稱管樁)在我國沿海地區的基礎建設工程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廣應用,生產技術已比較成熟,產品質量也得到了很大提升。然而,一些內陸地區新建的管樁生產企業,尤其是一些北方地區新建企業,在管樁生產中經常發生樁身混凝土粘皮、麻面等外觀質量問題,從而影響了管樁產品的質量,給管樁產品的使用單位帶來建設工程質量隱患,甚至影響管樁產品的耐久性[1-2],也給管樁產品銷售帶來一定的困難。
粘皮是指在管樁生產的常壓養護作業中,樁身外表面混凝土與鋼模內壁粘結,在脫模時管樁局部混凝土從樁身撕裂,樁身外表的部分水泥砂漿層被鋼模粘去,樁身外表面的混凝土呈現出凹凸不平的結構層現象。麻面是指管樁脫模后樁身外表面混凝土呈現密集的細小孔洞,孔徑一般小于5mm,同時麻面處的混凝土色澤與周圍混凝土有差異,呈淺黃色、砂粉狀,且無強度。
國家標準GB 13476—2009《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管樁》中第5.4條規定:“局部粘皮和麻面累計面積不應大于樁總外表面的0.5%,每處粘皮和麻面的深度不得大于5mm,且應修補”。粘皮和麻面是評價管樁質量水平的主要技術指標。
本文結合管樁生產企業發生的多起粘皮、麻面的質量事故,分析粘皮和麻面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有效的處理辦法和可采取的措施。